2019-12-24大河网
12月23日下午,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正式落下帷幕。今年有341万考生报考,比去年增加了51万人,增长17.59%,这也是连续五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呈现上升态势,再创历史新高的数字被网友称作“最难考研年”。在持续增温的“考研热”背后,有哪些“推手”因素,考生要如何避免盲目跟风,做到理性思考、合理规划未来?
话题:“最难考研年”和“考研热”
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发布的近五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数据分析显示,我国考研报名人数、往届生读研比例都逐步增加,同时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增长明显,多地出现专业学位硕士报考人数超过学术型硕士的现象。
河南作为考生大省,同样是全国考研方阵的“排头系列”。这两日,“考研热”的话题又再度席卷河南高校圈,它背后的推手又是什么?
“河南双一流大学只有郑大、河大两所,想要个好学历,真的很不容易。”今年备战北京理工大学的小刘同学告诉大河网记者,学历是块敲门砖,好学历就代表着好未来。
与小刘说法相印证的一个现象是,在今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考生中,“裸考”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基本没有任何的考前准备,主要群体为上班族。作为非应届生,他们认为碰碰考研的运气,也许会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新的变化,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
除此之外,“二战”“三战”“四战”的考生也屡见不鲜,随着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后,以及往届生对于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需求增加,往届生的考研比例也逐年提高。在这个战场上,他们的执着点多在于通过考研提高自身竞争力,从而进“体制内”工作。
现象:“镀金”效应与跟风选择
“我非常感谢考研,因为它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它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坚持,隐忍,孤独。”半年的考研生活对于平顶山学院的纪泽昊而言,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从新闻专业跨考到法律专业,成为一名律师就是他的人生理想。
考研中,清晰的目标导向和规划会为行为“镀金”,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曲姿桦说:“备考期间,每一天在太阳升起之前,都会如时赶到一号楼三楼东边那个角落背书,相信这一切会换来好的结局吧,感谢这段经历,它是我的财富。”
在考研天平的另一端,也有网友认为,“考研热”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学历社会”和“能力社会”的较量,一味追逐学历和文凭,而不是立足于能力和技能的提升,在这些考生中,存在着延缓就业时间的逃避心态,有追逐热门专业的盲目跟风等。
此外,网友“小哈”认为:“大学录取时的入学调剂,造成许多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缺乏学习的动力,一些学习欲望较强的学生想要圆梦,只能通过考研的形式。”
态度:做有头脑的“知识分子”
考研热下,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刚刚落下帷幕,也许考研没有神奇到立竿见影地改变你的人生,但这一段沉默的时光,苦行僧一般的生活,都是你对理想最好的朝圣。”河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孙冬青说。
在她看来,考研的意义恰好就在于过程,与结果相比,希望与迷茫,痛苦与享受交织的整个过程,对每一个考研人来说都是一种谁也无法拒绝的成长,与硕士学位相比,考研过程中学习的东西,收获的知识才会真正使人受益终生。
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人生贵在认真经历与悉心收获。网友“木松”认为,并不是所有专业考研都合适,要对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认识后,再做决定,不盲目跟风是第一步。
“要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更合理地认识自身、更科学地规划未来,研究生教育应当是一个增强学识、提升能力的过程,而不能仅将其视为提升学历或找工作的敲门砖。”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王剑说。
规划:“考研风”吹过 新生活如何规划
考研结束,回家跟家里人团聚是郑大新传院何曼佳最想做的第一件事,“下一学期就好好准备毕业论文和找工作,顺便计划想去新疆或者云南旅游。”
经历了一场考研风的洗礼,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的潘国庆说:“更加懂得学习之于人的重要性,懂得自律之于成功的关键性,今后会抓紧学习和自律的缰绳,在学术上创造一番新天地。”
走出考场,迎接他们的便是新的生活,如何进行新的人生规划?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会计学院教授李爱红表示,从职业规划看考研职业的选择,实际上是“社会需要的”“我能做的”“我想做的”之间做平衡。“我想做的”是内心所追求的理想和抱负,“我能做的”是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取得的职业证书,以及人脉,如果把“社会需要的”、“我能做的”、“我想做的”画成三个圈儿,那么三者的交集就是自己的职场定位。
同时,为减供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大学生要尽可能地在学校期间,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扩大“我能做的”那个圈,以便为自己的理想和社会的需求,寻找更多的交集机会。考研以及工作后的学习,从职业规划上,其意义也在于不断扩大“我能做的”那个圈儿。(记者张楠)
媒体链接:https://4g.dahe.cn/news/2019122457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