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的支撑。我国旅游业正处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对高质量旅游管理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新时代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在新时代背景下,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德才兼备的旅游管理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如何有效推进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如何发挥课程思政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这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所要思考的时代问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研团队在带头人邓爱民教授的带领下,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把握旅游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潜心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结合国内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和课程思政实施现状,创新性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的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研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不断调整和完善,从教学目标多维化、教学内容多维化、教学资源多维化、实践形式多维化和考核评价多维化五个方面构建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注重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式的育人效果。
(一)教学目标多维化
1.德才兼备,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
新时代的旅游管理人才需要多维化、立体化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这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2.立德树人,培养具有较高思想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注重在专业课程中“基因式”融入思政元素,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着力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我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3.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旅游管理人才
“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注重整合学校优势学科资源,推动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注重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政元素,构建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教学模式,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多维化
1.强化课程思政
“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始终秉承“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通过打通旅游管理与马克思主义学科之间的专业壁垒,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将思政元素贯穿于教学目标、课程计划、培养方案、教学设计等各个方面,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专业课堂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道德素养的新阵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完成理想信念的指引。
2.突出专业融合
“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课程设置思维,采用灵活的课程设置体系,在满足专业教学的前提下为学生课程体系设计通用领域中具有融通性的交叉学科课程,使学生具备交叉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广阔的视野。
3.创新课程体系
“多维融合”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为“3P+7M”模式,P代表平台Platform;M代表模块Module。“3P”分别为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发展平台;“7M”分别为通用素质课程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实践模块、专业发展模块、交叉学科模块。所有的课程依据功能嵌入7个模块中,课程模块依据难易程度形成3个教学平台。
(三)教学资源多维化
1.线上线下融合
传统的教学以线下课程教学为主,“多维融合”教学模式注重将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相融合,充分利用线上课堂灵活、限制小、效率高和资源丰富等特点来提高教学效果。
2.师资队伍融合
为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多学科能力,加深通用领域及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深度,根据旅游管理学科发展趋势,打破学科院系和专业界限,扩大师资学科背景,拓展学习内容。与国内优秀院校合作,共享旅游管理优质师资。同时根据专业方向,邀请旅游业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定期来校进行行业前沿实践的讲座,保持教学内容紧跟行业动态。引入国外优秀师资,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
3.教学科研融合
通过科教融合,强化科研育人效果。成立学生科研小组,向学生提供参加科研项目研究的机会,让研究项目进入本科课堂。通过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教师回归本科教学,促进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做到教研相长。
(四)实践形式多维化
旅游管理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环节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课内课外融合
课内实践主要是对课程理论的验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校内外实践条件,设计合适的实践项目,强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教研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创新“田野课堂”的课外实践形式,有效解决了课外实践流于表面和缺少思政内容的问题。“田野课堂”是教研团队带头人邓爱民教授首创的“思政金课”,是对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实践形式。教研团队带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上山下乡”“走街串巷”,走进边远山村,走进革命老区和经济落后地区,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荒山旷野,以风景山水为黑板,把山石树桩当桌椅。在课外实践中引导学生将所学为所用,根据区域特点编撰旅游规划,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活动使学生们的思想接受了洗礼,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了学生的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了学生爱国敬业的坚定信念。
2.政产学研一体化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发挥高校的积极能动性以外,还应发挥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以及行业企业的积极作用,从政策、科研力量、实践环境等多方面为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形成政产学研多方位、立体化的教学环境。
(五)考核评价多维化
“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评价考核体系重点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学生的考核由“知识型”测试转向“能力型”测试、由“结果型”测试转向“过程型”测试。
1.评价主体多维化
对学生的评价实行360度考核模式,评价主体由教师为主,转变为教师、学生以及其他课程参与方(如校外指导教师等)共同参与。
2.评价方式多维化
传统的课程评价以教师打分为主,成绩只能部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能力。评价方式多维化,评价由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转换成“平时考勤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小组讨论考核+课程实习考核”相结合的全方位考核方式。考核体系的多元化和过程化能够比较全面地评价学生,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3.评价内容多维化
对学生的评价内容除学业成绩外,还引入了包含思政评价的通用能力评估。评判指标更加侧重反映学生的思想素质,衡量学生对旅游业价值和规范的认知,评估学生个人思考、分析和研究的能力以及沟通协作等综合能力。
课程思政的实践
(一)强化党建引领
抓好党建是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政治基础。教研团队带头人邓爱民教授,同时也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管理系党支部书记。在邓爱民教授的带领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管理系党支部将教师党员的学术研究、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与党建活动深度融合,充分调动旅游管理系教师党员关注基层农村发展,通过采取帮助偏远乡村制定旅游规划、开展知识讲座、给予资金帮扶、进行深度调研等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志愿服务,把党建活动立于田间地头、把党员教育放在农家巷陌、把党员服务做在偏远山乡,通过“田野党建”着力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着力培育教师党员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着力促进党建水平、学科水平、人才培养同步协调、整体推进。
近年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党支部的党建工作取得优异成绩,顺利通过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获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支部的“基于专业平台的大学教师‘田野党建’工作案例”被评为全国高校教工党支部“十佳”精品工作案例。在支部党建的引领下,教研团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探索适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找准“课程思政”切入点,融入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达到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以旅游管理人才的核心素养为基础,把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纳入课程教学,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前行的有效路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研团队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思政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定期召开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研讨,持续提升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建立定期集体备课机制,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探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旅游管理人才。通过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研团队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能够承担好育人责任,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三)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教研团队经过系统整理,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信息库,方便课程思政教学。根据国内外热点时政、行业趋势,及时更新和拓展课程思政内容,让课程思政教学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同时,引导教师开发身边的课程思政素材,让课程思政教学更“接地气”,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创新开发特色课程思政实践形式——“田野课堂”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对接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抓实社会实践大课,开发了“田野课堂”这种有温度的课程思政实践新形式。生动的实践形式不仅让思政入眼入耳,还入脑入心,成为滴灌式的“思政金课”。通过“田野课堂”,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洗礼和升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了强化。
(五)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逐渐成熟完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不断显现,专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管理专业顺利入选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获批湖北省重点学科和湖北省战略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获得的创新创业课题、社会实践荣誉、国家奖学金和优秀论文的数量大幅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近年来达到95%以上,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满意率达到97%以上。
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推广
目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多维融合”教学模式在全国50多所高校进行了推广应用,效果良好。教学模式得到了高等学校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湖北省高等院校本科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度认可,认为教学模式符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契合旅游行业人才需求,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另外,教研团队创新开发的特色课程思政实践形式——“田野课堂”,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中国教育报2021年3月16日)